日本地震为什么没有伤亡像中国那样残重?

关键词:
日期:2011年3月16日 来源:佰科

日本地震伤亡与国内的地震伤亡差距如此之大?我们有没有考虑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的地震给各自带的损失?为什么会这样?

2011年3月11日,日本当天发生里氏8.8级地震,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,震源深度10公里。

地震损失情况:目前已知有数人受伤,至少2人被埋压。当地电视画面显示,由于地震引发强烈海啸,日本岩手港出现4.2米高浪,水中漂浮着数十辆汽车,距离震中较近的日本宫本县已宣布出现“严重伤亡”。多处燃气泄漏,引发火灾,东京高楼冒出浓烟,民众纷纷从楼中跑出躲避。多处核电站和核反应堆在此次特大地震发生后已自动停止运转。

2011年3月8日0时19分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、扶沟县、西华县交界(北纬34.0,东经114.6)发生4.3级地震, 震源深度10公里。

地震损失情况:该县板桥镇D1和第二两所初级中学的部分楼房被震坏,部分教师住房房顶被震落。

个人观点:

日本位于地震多发区,大小地震一年有几千次,而报道的伤亡情况又是怎样呢?绝大多数时候死亡数字都控制在三位数以内,很多时候甚至就没有死者,只有伤者。这应该归功于日本成功的地震减灾对策,其包括强制性的建筑物抗震标准、民众的防震知识教育、适时开展地震模拟实地演习等等。

  1.预报。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,地震预报仍然不能达到完全准确,这方面中国和日本是一样的,但日本的预警制度明显强于中国。日本的地震预警机制高效、快捷。中国通常只有领导批示了才能面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,而这时候地震就可能已经发生完毕。
  2.政府反应迅速。
  3.专业的救援队伍。
  4.迅速筹集救灾物资的能力。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区,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灾资金,并适当的增加预算。地震一旦发生,资金就开始启动。日本各县城市之间都缔结了防灾互助协定,相互协作的救援体制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调运。

        汶川地震还不能说明以上前两点吗?有人报告,领导怎么表示了,基本国情就是这样。
 

  1.建筑材料与质量。
日本城市一般住房的设计抗震等级高达十二级。日本山区民家的建筑大多以木制结构和木质材料为主,在地震时房屋倒塌后,木质结构的房屋会出现很多空隙,因此建筑物里的人员生存机会较多,能够较长时间等待救援。
中国的房屋建筑材料以砖为主,大地震发生后砖制房屋会粉碎性倒塌,建筑物空隙较少,倒塌房屋内的人员生存机会也随之下降。此外砖制房屋倒塌后会出现大量灰尘,也会使被困者窒息致死。汶川地震后日本的学者进行了总结对比,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汶川的房屋质量太差,不利于抗震。

  2.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全社会抗震防灾能力。学生每年较少两次地震避难演习,每家都有紧急避难用品包。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,免费向市民开放。在这些地震博物馆内,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感觉。设立“防灾日”,提高民众防灾意识。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。公路、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有政府指定的避难“缓冲地带”,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“地震避难所”的牌子。

 

打印本页〗 〖返回上一页〗 〖关闭本页